2024年,晶澳巨全球光伏行业经历深度调整,科技产业链价格大幅下滑、度叩广州股票配资公司产能过剩与技术迭代交织,关资光伏行业头部企业晶澳科技(002459.SZ)亦陷入经营困境。本市一季度财报显示,破局其营业收入同比下滑33.18%至106.72亿元,行业净利润亏损16.56亿元,寒冬同比下降168.61%。晶澳巨面对业绩“变脸”与行业寒流,科技这家从美股转战A股、度叩如今筹划赴港IPO的关资光伏广州股票配资公司老牌光伏企业,正站在资本运作与战略转型的本市关键路口。
资本市场的破局“三度转身”:从美股到A股,再赴港股
晶澳科技的行业资本历程堪称中国光伏行业的缩影。2007年,成立仅两年的晶澳科技登陆纳斯达克,发行价15美元/ADS,上市首日市值突破10亿美元,成为继无锡尚德、天合光能之后的中国光伏明星企业。彼时正值全球光伏需求爆发期,欧美补贴政策推动行业高速增长,晶澳科技凭借低成本制造优势迅速崛起。
2018年,晶澳科技选择私有化从美股退市,次年通过借壳天业通联登陆A股。A股上市后,公司累计募资192亿元,市值一度冲高至1700亿元。然而,2024年行业寒流中,其市值缩水至300余亿元。2025年,晶澳科技第三次叩击资本市场大门,宣布赴港IPO,拟打造“A+H”双平台。但这一计划面临严苛考验:截至2024年末,公司总负债844.29亿元,资产负债率达75%,2024年归母净利润亏损46.56亿元,毛利率从2023年的18.13%骤降至4.48%。
对于亏损原因,晶澳科技在年报中解释称,“光伏行业供需失衡导致产品价格下跌,N型TOPCon组件价格跌幅达29%,叠加市场竞争加剧及资产减值计提约20亿元”。其中,第四季度单季亏损41.72亿元,主要源于固定资产减值损失28.57亿元及存货跌价损失1.24亿元。这些数据折射出行业产能过剩背景下,企业扩产与资产效率的矛盾。
全球化突围:澳洲布局提速与海外市场隐忧
在行业寒冬中,晶澳科技将战略重心转向海外市场。2025年5月,其全资子公司深圳市晶澳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成立,注册资本1亿元,经营范围涵盖光伏设备销售及资产管理,被视作全球化布局的又一落子。此前,晶澳科技与澳大利亚清洁能源企业NSEG、YESGroup签署MOU协议,约定2025年向澳洲市场供货250MW高效组件,标志着其大洋洲市场再获突破。
海外业务已成为晶澳科技的重要支柱。2024年,其海外收入占比57.64%,覆盖178个国家和地区,美洲地区毛利率高达31.43%,远高于国内业务的-7.98%。但这一战略亦暗藏风险:欧美市场贸易壁垒高企,美国对东南亚光伏产品实施“双反”,欧洲碳边境调节机制增加合规成本。公司在中报中提示,“国际贸易摩擦可能侵蚀海外毛利率优势”。此外,中东等新兴市场低价竞标频发,如2023年迪拜项目创下1.62美分/KWh的全球最低电价,价格战压力不容小觑。
管理层“换血”与治理稳定性考验
晶澳科技的创始人靳保芳家族,从登顶邢台首富到财富蒸发超500亿元,折射出行业周期的残酷性。年报显示,靳保芳与女儿靳军淼、靳军辉通过控股股东晶泰福科技共同控制公司,持股比例分别为51%、25%和24%。近年来,管理层变动频繁:2025年3月,副总经理兼董秘武廷栋因“内部工作调整”辞任,由来自TCL中环的秦世龙接任。尽管公司强调“核心管理团队历经多个行业周期”,但年报披露期与IPO关键节点的高管更迭,仍引发市场对治理稳定性的担忧。
技术迭代压力亦考验管理层的战略定力。2024年,晶澳科技研发投入降至9.87亿元,低于晶科能源的15亿元,其N型组件量产转换效率为23.5%,而竞争对手已突破25%。公司若无法在港股募资中加大技术投入,恐难以支撑高端市场竞争。